变革(一)疫情后商业逻辑反思,游乐场下个五年?
点击:1338 添加时间:2020-04-25 13:25:00 信息来源:淘气猫公众号
前言
以下窘境,各位游乐场业主,您是否正在面临?
现金流出现断裂,去银行贷款时却遇阻,原因是资产评估“没价值”;
跟商场谈判免租不成功,商场很强势,完全不担心你会跑;
想转卖设备换钱,变现速度慢不说,价格还不到购买成本的1折……
疫情让游乐场步履维艰,努力自救、筹集资金时窘态频出。“现状已经如此,我只想知道到底该怎么办?”
是的,现在怎么办,毫无疑问这是业者最关心的问题,没有之一。现实太残酷,自救如同救火,片刻不等人。
救火很着急,但是,如果不找出火源,大火会死灰复燃。游乐场同样如此,不解决潜在根因,未来同样会面临同样困境。
所以,本系列文章,我们不再讨论当下如何活着,感兴趣的朋友们可以回顾我们《自救》和《复业》系列,这一次,我们只探讨未来如何让场地活得更好、更久、更健康!
重重困境的背后,很有可能是因为游乐场的重资产带来了深度桎梏,本质上,是游乐场经营的商业逻辑需要变革。我们将用四篇独立的主题文章来逐一讨论未来行业的变革,抛砖引玉,诚挚欢迎各位业者在评论区留言指导。
1、困境不能只怪疫情
游乐场面临的重重困境,真的只是因为疫情吗?不,这锅,疫情不背!疫情只是一个加速器,只加剧了进程,并没有改变运行轨迹。
难,并不只是今天,因为疫情的缘故。2019年,场地难不难?非常难!造成场地经营日益艰难,以下两大成因“功不可没”:
01 :商场红利消失
从2012年开始,商场红利逐年下降,直至现在,基本已经消失。购物中心遍地开花,从一线城市到新一线、二线,再扩张到三四五线城市,游乐场也随之不断下沉。
不计其数的新购物中心兴起,客流被切割得四分五裂,原本商场自带的客流量越来越少,已经无法带来人口红利。
以前是商场给游乐场保证人气,现在商场还指望着场地带来人气。场地吃不到商场红利,全靠自己自力更生,困难是必然的结果。
02 :同质化严重
游乐场越开越多,别说楼上楼下,甚至比邻而居的场地都不罕见。
为了争夺市场,打价格战、照搬活动、模仿运营,如出一辙的游乐场,毫无特色,对顾客而言,去哪个场地都没差别。
问题就出在没差别!都是一样的套路,还谈什么特色、谈什么留存?尤其是价格战,容易陷入恶性循环,伤及自身利益和长远发展。
扪心自问,场地侥幸熬过这次疫情,是否还能面对下一次的危机?就算没有疫情,场地一样生存艰难、境况堪忧。困境表面是疫情对整个行业的摧毁所致,但实质根源于游乐场经营的商业模式的桎梏。

2、重资产 V.S.轻资产
作为变革系列的首篇,我们将从资产说起。毕竟,钱这个事,很重要,也是我们最关心的问题。
解释一下,重资产是指游乐场以较大资金投入在装修、设备等等固定有形资产或固定用途,而轻资产则相反,投入很少,只管主营业务。
对游乐场来说,重资产和轻资产,哪个好?这个问题并没有绝对标准,要看天时地利,还要看对未来市场环境的预判。在不同的时间段,都会有迥然不同的答案。
① 资本、技术投入大,门槛高,运营模式不易被效仿,易形成行业寡头垄断,产生规模效应;② 高门槛往往意味着高回报,前几年市场环境较好、赚钱快的时候,重资产模式更容易赚得更多;③ 后续更新维护费用大。如装修、设备等过时,想要更新换代,需要重新投入更大资金。① 降低场地成本,现金流充裕,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强;
② 场地可以专注核心业务,利于提高核心竞争力;
③ 复制轻快,可以快速扩展门店,提升品牌价值和品牌效益;
④ 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较强,更新、管理更便捷。② 轻资产往往要分利给产业链上的其它企业,单门店利润率相对较低。从以上的利弊分析,重资产与轻资产各有优势,没有好坏之分,需要结合当下所处环境和时机来权衡。但是,这几年行业越走越艰难,未来的市场风险不确定性持续加大,要应对当下的危机和未知风险,就要给包袱减重,轻资产可能更适合未来。其实有很多业者已经看到自身重资产的负担,也明白未来的不确定性,却仍然选择继续背着已有模式走下去。这就是习惯的可怕!人都有惯性,更习惯经验、依赖经验。显然面对未来的不确定,惯性思维束缚了我们前进的步伐和勇气。如果对未来市场环境的预判有足够认知,或者已经觉得重资产成为超负荷,不妨试试避重就轻,用轻资产模式来应对未知风险游乐场要避重就轻,改变现有的重资产模式,首先就要理清投资去向。简单来说,就是搞清楚钱去了哪里。假设一个乐园总投资金额为300万左右,把资金项目罗列出来,看看各个项目所占用资金状况。
从数据中就能看到,占据投资金额最重比例的,一是设备,二是商场相关(包括押金/租金/物业费),三是装修。光是这三项,已经把大半的投资额都消耗光了。可是偏偏,这些资产,是一直在折旧、损耗的,在资产评估中“毫无价值”。你的重资产,不仅没有价值,还在影响着场地的未来发展。预估300万已经是比较保守的投资额,不少乐园的总费用远不止这个数,500万、800万甚至无上限。要把重资产变轻,就从这些投资去向入手,找到可以减负的着力点,再逐项破解。轻资产最核心之处是分利,要与产业链分享收益,舍出去超负荷重资产所带来的那部分利润,才获得轻资产下的无负荷收入。利他思维将贯彻整个商业模式,不舍就不得,这也是为什么有些场地不愿意去变革的其中一个原因。依照这个逻辑,整合上下游产业链,把收益分出去,同时将成本和风险分摊出去。场地跟商场谈免租,为什么很难如愿?场地的重资产,给了商场很笃定的信心,你不会轻易离开。这场谈判博弈,从一开始场地就处于弱势,没法争取更多实际利益。实体经济的难,商场也很清楚。如果能与商场达成以分成代替租金的协议,场地的固定支出将节省非常大一部分。当然商场并不见得乐意,需要场地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和数据。疫情的影响是切入点,正常营业期的高业绩是支撑方案的有力武器。营收高峰期,分成金额远超租金。共享利润,商场会更用心去协助引流,乐园更用心去提高客单价。如果一方没有付出,业绩将大打折扣,同样,如果双方齐心协力,那么收益很有可能突破瓶颈。价格高的设备不一定好,但好的设备价格不会低。一个场地里,几十上百的机器,意味着采购成本和占地空间。如果以合作分成的方式,厂商出机器,乐园出地方,按照约定比例分成营收,多收则多分,少收则少分。厂商持续更新设备,乐园也能快速反应,把最新最热门的游戏及时推出,吸引消费者。即便要撤场,直接联系厂商运回设备即可,不至于转手连1折都不到的悲凉境地。其实合作分成并不罕见,后疫情时代,这种互惠互利的合作模式有可能得到进一步发展。一支优秀的运营团队,是游乐场经营中非常重要且不可多得的财富。但是,有人才也不一定留得住。场地的离职率居高不下就是证明。没有足够的利益,很难留住人才。利润分红,不仅是为了把人留下来,更要让人才更尽责。员工手握股权,同享利润,为了获得更大利益,需要所有人共同努力把业绩这块蛋糕做好。员工有了归属感,更有利于发挥主观能动性,主动去为企业出谋划策。当然,乐园也要做好知人善用、广纳良言的准备。礼品与库存,让绝大部分的业者和采购人员都欲哭无泪。要把礼品这部分负荷减轻,有两个方法可以尝试。付费建立专门针对礼品采购的内部系统,连接游乐场和礼品销售商。SKU植根于数据管理,实时跟踪系统中仓库和礼品的库存情况,以系统监管取代人力监测,更精准有效。当sku到达临界点,将自动提醒双方备货存储。超近距离的意义在于少库存,当然采购成本会比自己跑批发商高一点。把这笔利润当作不压货的成本,给中间商赚点差价,用差价来减轻自己的负担,需要时再调取,不需要时无库存无积压。假如整个场地的装修都是乐高一样组装起来,可以拆卸可以移动带走,今天说撤场明天就能搬到其它门店,商场还会如此笃定吗?毕竟,作为当下引流主力之一的游乐场真的跑了,商场其实也会很头疼。未来游乐场的装修,可以考虑可移动的模块化装修,用时拼装,撤退时拆下打包。模块化的优势,不仅仅在于可拆解和重复利用,还有创造独特的、标准化的休闲娱乐的环境和氛围。过往很好,可能是抓住了当下的机遇,随着社会发展,商业逻辑也在不断变化更新。当风险越来越大,未知的不确定性越来越高,重资产可能成为发展的包袱。从综合资产来算,可能以前开1个场地要花三五百万,改成轻资产模式后,只需100万,同样的资金能开三五个门店了。假设重资产下1个门店净收30万利润,而轻资产下1家门店只有10万利润,但能收5家店的10万。轻资产模式未必就亏了!每一次的变革,是我们作为人类的思考方式和能力的转变,换一个角度去看待商业模式在变迁的逻辑而已。该来的总会来,当下可能看不清楚,不代表它不是未来,可能只是一种时机。您的乐园,有重资产包袱吗?未来要怎么前进?来评论区留言吧~